《等一個人咖啡》阿拓敗給周慧敏

等一個人咖啡

“每一個人,都在等一個人。" – 等一個人咖啡(2014)

隱隱記起上次因為《那些年》寫了一篇文引來不少訪客,現在回看只有「為什麼我可以寫那麼長的文」這種感覺。那些年、這些年的變化實在太大了。

如果你和我一樣早已看過原著,看電影《等一個人咖啡》到一半的時候也會開始感到不是味兒。劇情的走向、人物怎麼好像怪怪的?最終,電影版犧牲了阿拓,成全了周慧敏成為重點,很明顯的像上次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一樣,刀大是偏心得太超過了,我相信如果不是周慧敏保養得再好也畢竟近50歲,不然刀大想她做思螢這位女主角我也不奇怪。

電影還是好看的,台灣小清新,將漫畫化的表達流暢地轉成畫面,有點卡通的味道,卻少了《那些年》頗值得細味的真實感情。就小說來看,其實我愛《等一個人咖啡》較多,因為它比較成熟,但電影卻不是。

刀大的導演功力在這電影中受到很大考驗,似乎他只能專心在一個角色(或故事)身上,最終結構複雜的《等一個人》有點東拼西湊,感動位不夠集中--原因在前段已述,他太愛周慧敏,於是為了遷就她有更多的戲份及發揮,將電影版劇情完全改掉,可是原著中最感動的部份明明是來自思螢和阿拓,特別是思螢在結局中懷念起阿拓的一段--刀大似乎無法同時駕馭三段(其實是四段)各有精彩之處的感情戲碼,特別可惜的是關於暴哥和金刀嫂的部份,感覺金刀嫂還是欠了點著墨(小說很有趣)。阿不思那段就更怪了,但不想劇透,不多說。

如果你很喜歡這電影,建議你看一看小說。這次電影無法做到小說一樣的感動,也沒有電影版《那些年》的催淚位。當中致命的原因正是結局的轉折位顯得太過刻意,甚至影響了我的觀感,令我感覺思螢不是因為無法欺騙自己,而單純只是因為「無辦法」之下才決定喜歡阿拓。

《等一個人咖啡》小說的味道很淡,電影有試圖用電影的方法讓觀眾有更多想像不到的感動,雖然不是十分成功,但整體來說仍然好看。最後一讚,阿拓和思螢兩位新演員也演得很好,有加分。

發表留言